擎天崗大霧001

(攝於陽明山擎天崗,不知怎樣......整個大霧中)

 

這一兩天錄製了家裡這兩隻的閩南語聖誕歌(近日PO),隨寫一二想法。

時間已經改變,但我們的這兩隻我們家這兩隻使用的第一語言並沒改變......

沒有像部分有小孩的家庭,要原本習慣說閩南語的阿公阿嬤,反而說著不太標準的「國語」與孫子對話。

 

我們家的語言習慣承傳著南部記憶,雖然佑佑、彥彥在台北出生,這是個台語「相對」比較少的城市。

但不意味我們必須放棄習慣的家庭語言,刻畫出適合台北生活的型態。

不必,也不需要。

我們語言的家庭習慣就是家庭習慣,這是一種最深沈家庭情感的一部分寫照。

 

最近參加一些聚會、或帶佑佑、彥彥出門用餐、購物,不認識我們的人第一次回答互動大概是:

首先來個「疑問句」:「哇,好可愛,他們說台語啊?」

然後第二句大概就是「肯定句」:「對對,應該要讓小孩子從小就說台語,否則上學還是要學......」。

第三句又回到「疑問句」:「那......他們聽的懂國語嗎?」

 

我不認為說閩南語或華語就應該被活生生的切割成兩塊,更不認為北京話或福佬話應該用沙文心態凌駕其他更弱勢的語言(客語、原住民語)。

因語言的南北差異從來就是政客操弄的戲碼。

嘉義是我永遠的故鄉,遠離嘉義台北定居後,更從那裡讓我對土地的瞭解,得到認知的重整與救贖。

我不會因為出生嘉義就排斥台北,畢竟能體會南北文化的差異火花也是幸運。

就像佑佑、彥彥不會因為習慣用台語溝通,就放棄華語一樣。

 

當你們擔心的問:「他們聽的懂國語嗎?」

只要不要刻意排斥其他語言,充滿華語的生活中,小孩說華語的語言能力從來不需要大人擔心。

我倒覺得擔心一下自己原本習慣的家庭語言,在自己下一代的小孩身上是否因為部分語言偏見的認知下,家庭習慣的母語反而在下一代身上漸漸流逝。

 

P.S.
有人說「台語」本身就是沙文語言,這裡不(也沒能力)深入論述背後的用法,我們格子中對於「台語」、「閩南語」、「福佬話」沒特別劃分,只是泛稱,以上為原則性的定義與解釋。

 

◎ 有興趣也可看這幾篇:

  【台語】20首可愛台語唸歌(佑3Y5M)

 【影音】唸台語童謠(佑3Y5M)

 【隨論】需要華語嗎?需要!需要閩南語嗎?更需要!對我家而言~

 

 

★ 971219晚8:56另補佑佑唱「台語版聖誕歌」:

 

〈歡喜聖誕節〉詞:王金選

北風呼呼吹,誰人對遮過,

聖誕老阿伯,禮物揹一大袋;

也有運動鞋,也有尪仔冊,

也有糖仔佮番麥,實在有夠濟。

緊來提,緊來提,一人有一個;

樓頂樓跤茨(厝)邊頭尾,逐家歡喜做伙,

也唱歌,也泡茶,也有講笑詼;

上重要的就愛感謝,聖誕老阿伯~

 

台語版聖誕歌尚有「佑佑和彥彥(2人)」、「佑佑、彥彥、佑彥媽(3人)」兩個影音檔。

由於只有動態檔未打成日誌式文章,擇日(下星期一)再PO。

有興趣看動態檔可先連結:http://vlog.xuite.net/xalekd?page=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xale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